首页 常识

郭守敬主要贡献在哪方面(水利天文建奇功、元代杰出科学家:郭守敬)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2 09:53:20    


“汇通祠”现为“郭守敬纪念馆”,纪念馆前有一尊汉白玉雕刻的郭守敬坐像。正中前殿三间是“郭守敬纪念馆”的第一展厅:“世界名人郭守敬”。

“郭守敬纪念馆”内天花板中的星座图。

网络素材

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河北邢台人,中国元代杰出科学家,毕生从事天文、水利、测量、历法、算学研究和实践及天文仪器仪表制造等科学技术活动。他自幼勤奋好学,先随祖父学习,后求学于当地紫金山,拜刘秉忠为师。郭守敬入仕后,曾历任提举诸路河渠、副河渠使、都水少监、都水监、工部郎中、同知太史院事、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等职。他推行治水,规划大都水利,在大都开凿通惠河,完成京杭运河最后贯通;又测天制历,并取得了10多项遥遥领先于当时世界水平的发明创造,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郭守敬纪念馆”地面中的青铜浮雕。白浮泉水导引入京,始于元初,以济漕运,郭守敬经始其事,开渠引水,顺自然地势,西折南转,流注大都城内积水潭。今日新开京密引水渠,仍循原时故道。足证当初地形勘测之精确。(摘编于【白浮泉遗址整修记】侯仁之撰文)

作为水利家和科学家,郭守敬开创卢沟河(今永定河)、白浮泉引水方案,使元大都成为历史上北京水源问题解决的最好的时期,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供水格局;郭守敬规划设计和主持修建了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河道、通惠河等工程,将隋唐时期东西走向为主的运河改造成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使江南漕船能够直航元大都城内的积水潭,真正实现京杭运河这条水上交通大动脉的全线贯通。

郭守敬学生暨太史院接班人齐履谦在《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状》做了全面的概括:决金口以下西山之筏,而京师材用是饶;复唐来以溉濒河之地,而灵夏军储用足;引汶泗以接江淮之派,而燕吴漕运毕通;建斗闸以开白浮之源,而公私陆费由省。

第一部分:科学才华初展示。郭守敬生长在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跟随祖父郭荣学习天文、水利。17岁时拜刘秉忠为师,在紫金山书院刻苦求学11年。家学渊源、名师教导、自身努力,促使郭守敬学有所成

乃马贞后四年(1245),郭守敬看到古书上的浑仪图画,便以“竹篾为仪,积土为台”尝试测天。15岁的郭守敬巧思初显,为多年后改造浑仪、创制简仪埋下了种子。

刘秉忠(1216-1274),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邢台市)人,元代政治家,文学家,辅佐忽必烈近30年,做朝仪,定官制,主持大都城规划营建。

紫金山书院在邢州以西的紫金山上,刘秉忠、张文谦、张易、王恂先后在此研习学问。定宗二年(1247),郭守敬遵祖父之命拜刘秉忠为师,在紫金书院求学11年。这5人入仕元朝后,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颇有建树,被誉为“紫金山五杰”。

郭守敬的家乡邢州有三条河道,金末元初,河水泛滥成灾。宪宗元年(1251),郭守敬应地方官员之邀实施治理,仅用时40余天,便顺利完成了河道疏浚,并找到了已经30多年无踪影的石桥并加以重修。

中统元年(1260),郭守敬深入研究北宋燕素所制莲花漏的原理,将原来的莲花装饰换做宝山形状的铜漏壶,故名“宝山漏”。中统三年(1262)送至燕京(今北京),后成为司天台的计时工具。

第二部分:水利天文建奇功郭守敬是杰出的水科学家,对河北、宁夏水利及京杭大运河的开通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惠及子孙后代,有治水“神人”之称。他在天文学上的成就蜚声世界,创编《授时历》,领导规模空前的天文测量,制造仪器仪表,多项发明领先世界水平,科学成就享誉中外。

中统三年(1262),32岁的郭守敬向忽必烈提出建设燕京及华北平原的6项水利工程建议,被任命为提举诸路河渠,负责经办各地的河道水利事宜。

至元元年(1264),34年的郭守敬奉命前往西夏属地(今宁夏、甘肃和内蒙古西部地区)修复因战争而造破坏的引黄灌渠。仅用5个月施工,就再现了塞北江南景象。

至元十七年(1264),新历制成,忽必烈赐名《授时历》并颁行天下。《授时历》提出的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后来世界通行的公历《格里高利历》精准度相当,颁行时间却比它早300年之久。

《漕河都运图卷》清·乾隆中晚期绘。至元二十八年(1291),郭守敬向忽必烈建议,开凿通州至大都的运河以解决漕运问题,历时一年多竣工,施工全长164里104步(元制),忽必烈赐名“通惠河”。从此南来漕船可以经由通惠河直入大都。


大德七年(1303),元成宗颁布诏令,不准年已73岁的郭守敬退休。朝廷由此形成一项特殊规定,凡太史令一律不退休。郭守敬86年卒于任上,归葬故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