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是什么(建安风骨: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9 08:35:58    


在诗歌文学史上,一提起某个诗人的诗,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他的诗风。




而所谓的诗风是指某一历史时期诗歌创作的主要风格形式倾向,例如我们常听到的“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也称汉魏风骨,是汉魏之际的文学风格,具有慷慨悲凉、雄健深沉、遒劲等特点,被后人尊为典范。




以建安时期文坛巨匠曹氏三父子(曹操、曹植、曹丕)“建安七子”为主要代表。




刘桢就是“建安七子”的代表人物之一。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




东汉末年名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尚书令刘梁的孙子。从小博学有才,能文善辩,八岁能诗,九岁能文。




尤擅五言诗在当时极负盛名与曹植并举,并称“曹刘”。如今存诗十五首,风格遒劲,语言质朴。




他有一首组诗三首《赠从弟》言简易懂很出名:



其一:

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蘋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

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其三:

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

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

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

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




诗题“从弟”是诗人家族兄弟。三首诗以物喻人,表达对从弟的期望和勉励。




以第二首为最,希望从弟的本性能像松一样耐寒挺拔永不倒。按理说刘桢生逢乱世,遭遇坎坷,写的诗必然怨愤,忧虑。


然而刘桢是个有骨气的文人,写的诗遒劲挺拔,亦如他的人生志气,正直而又高洁。


他以松喻人“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亭亭”高耸的样子。“瑟瑟”指风声。


松柏自古以来都为人们所称颂,成为秉性坚贞,不向恶势力屈服的象征。


高高耸立在山上的松树,山谷中的风声瑟瑟,他依然挺立,风刮的如此强大,松枝是多么的劲挺“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诗人觉得,与谷风相抗,还不足以表现松柏的刚毅。还要加上“冰霜”的袭击:“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起句,次句分别有一个“正”字,起句的“正”是告诉从弟,滴水成冰、万木凋零的凄寒严冬。


次句的“正”字则告知,严寒过后的松柏它依旧端正挺立、正气凛然,有不惧严寒的真本色“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并没有直接面对面的告诉从弟,希望他应该如何如何?但以五言诗劝勉之意却又不言而喻。


此诗貌似在咏物,实则为言志,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坦坦荡荡。


第一首与第三首虽不及第二首有名,却自有其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使它们个个风骨棱然。这正是诗人自身高洁之性、坚贞之节、远大胸怀的写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