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方夜谭般的宫殿—阿尔罕布拉宫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0 08:09:42

阿尔罕布拉宫建在高高的山坡上,由城堡、花园、庭院、天井、拱门长廊、瞭望塔等一系列建筑构成,里面错综复杂的镶嵌式墙壁和天花板设计使得整个宫殿显得极其奢华。具有浓厚的摩尔文化特点,代表了西班牙摩尔艺术的顶峰,有着“宫殿之城”之称。




阿尔罕布拉宫是摩尔人在西班牙的最后一个穆斯林王朝的宫殿,建筑极尽奢华,是公认的摩尔人建筑艺术的典范,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建筑之一,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阿尔罕布拉宫细腻的工艺,精美的雕饰,不厌其烦的执着创造,让后人叹为观止,是摩尔人留存在西班牙所有古迹中的精华,有“世界奇迹”之称。


如此精细繁复雕刻装饰的宫殿,在其被荒废了数百年后重新修复,毫无疑问会是个漫长的过程。从19世纪初直到今天,阿尔罕布拉宫的修复一直在进行之中。
阿尔罕布拉宫是如何建造起来的

西班牙位于地中海西岸的伊比利亚半岛,是西南欧的门户。
公元711年,被西方称为摩尔人的阿拉伯帝国的军队跨海登陆西班牙,并用7年时间征服了该地,打破了基督教在伊比利亚半岛一统天下的局面。


公元756年,第一位摩尔国王阿卜杜·拉赫曼一世定都科尔多瓦,从此开始了摩尔人对西班牙长达近800年的统治。
公元11世纪初,基督教王国的光复运动不断向南推进,科尔多瓦的哈里发王国分裂为23个小国家,格拉纳达王国就是在这时建立的。
随着基督教的入侵,分裂后的伊斯兰小国一个个被占领,公元1231年,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势力范围仅限于格拉纳达城。
失去领地的穆斯林纷纷逃到格拉纳达,使得这里人才荟萃,文化发达,把阿拉伯人的艺术成就推向高峰。弹丸之地的格拉纳达,东西不到70英里,南北只有25英里,却集中了穆斯林西班牙800多年的文物精华。


穆斯林加强防范,在格拉纳达的北部和西北边境上竖起了无数个堡垒和守望塔,平均五六米的距离就有一个堡垒,历史学家伊本·卡哈提认为当时的守望塔有14000个,遍布格拉纳达,以防袭击。
就是这样一座孤城,不仅在政治上使得这个王朝在西班牙延长了250年,而且在文化艺术上也留下了阿尔罕布拉宫这样绝世无双的杰作。
阿尔罕布拉宫保存至今的原因

1492年,天主教双王——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和她的丈夫费尔南多二世率领军队包围了格拉纳达,他们希望尽早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因此提出了相当宽容的政策,希望穆斯林交出城堡投降。

费尔南多二世
苏丹保布迪尔不想让阿尔罕布拉宫血流成河,决定交出城堡,离开这里流亡非洲。
1492年1月2日,基督徒大军涌入格拉纳达,所有尖塔上的“新月被十字架所代替”,这座被阿拉伯穆斯林经营了数百年的文化名城失陷,结束了穆斯林及伊斯兰教在西班牙近800年的统治历史,标志着天主教徒历时500年的“光复运动”最终得以胜利,也标志着西班牙国家的统一。这一天,为庆祝这历史性的胜利,欧洲所有的天主教堂都响起了钟声。
据说,当基督教军队到达阿尔罕布拉宫时,为了不看见基督教的旗帜升到宫殿上空,苏丹保布迪尔带着他的眷属,王后穿着绚丽的盛装,伤心地离开了这座美丽的宫殿。
当他站在磐石重叠的高地上,回首看了一眼即将离开的宫殿,不禁连声叹息,潸然泪下,而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就像女人一样为你未能像个男子汉那样保卫王国而哭泣。”
直到现在,那个高地还被叫做“摩尔人最后的叹息”。
兵不血刃收复了摩尔人在西班牙的最后一个城市,伊莎贝拉一世非常高兴,她对伊斯兰文化表现出了极大尊重,并和丈夫费尔南多一起精心保护了阿尔罕布拉宫,把它称为“世上罕见的富丽堂皇的建筑”,这在基督教如日中天的年代如此大度实属难能可贵。

伊莎贝拉一世
在世界史上,伊莎贝拉一世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就是在1492年,她准许哥伦布远航探险,给他最优惠的条件。由于财政吃紧,伊莎贝拉拿出自己装满首饰的首饰盒给哥伦布作为资助。这样才有了强大的西班牙和新兴的美利坚,才有了今日世界的格局。

哥伦布
她的继承人也秉承旨意,对阿尔罕布拉宫尽力保护。她的外孙查理五世1516年成为西班牙的国王,1520年正式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他野心勃勃想把全世界都统一到天主教的十字架下并成为欧洲的霸主,即便如此,他对摩尔建筑却情有独钟。

查理五世
1526年,查理五世与新婚妻子到阿尔罕布拉宫度蜜月时,被这座宫殿的美折服了,不禁感叹到:“失去这座宫殿是摩尔人的一大不幸啊!”他原本想把阿尔罕布拉宫摧毁再建新的宫殿,现在打消了这样的念头,而是决定每年拨款维修阿尔罕布拉宫,并紧挨着阿尔罕布拉宫又修建了一座不同风格的宫殿,就是现在的查理五世宫。


查理五世宫
查理五世宫具有明显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特色,负责工程的是米开朗基罗的学生,建筑师佩德罗·马秋卡(Pedro Machuca)。
1756年,圣费尔南多艺术学院成立,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详细地记录阿尔罕布拉宫的建筑和装饰,并要求不带任何艺术偏见地维护这座宫殿。这项工程进行了40多年。
此后历代天主教君主对阿尔罕布拉宫都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积极维护这座宫殿,这才使这座宫殿能够从13世纪延续至今。
阿尔罕布拉宫是如何举世闻名的

从19世纪初,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建筑师、历史学家等纷纷来到阿尔罕布拉宫,通过研究,使世人逐渐了解了这个神奇的东方宫殿。
这些研究者中间,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的外交官员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1829年,他旅行至此,无意中发现了阿尔罕布拉宫,沉醉于这里精美绝伦的建筑艺术,在这里孤身探幽,用3个多月的时间仔细进行考察,写下了《阿尔罕布拉宫的故事》(Tales of the Alhambra)一书,唤醒了英语国家对阿尔罕布拉宫的注意。

华盛顿.欧文
1870年,西班牙政府宣布阿尔罕布拉宫为西班牙保护文物。
1896年的一天,被誉为“吉他史上肖邦”的西班牙作曲家塔雷加来到阿尔罕布拉宫,他来时正值黄昏日落,余晖染尽重重庭院,弥漫着忧伤的氛围。塔雷加感时伤怀,谱就了《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这一穿越百年的吉他名曲,使得阿尔罕布拉宫也随之闻名世界。
这首曲子从头到尾都运用了吉他技巧中的“轮指法”演奏,颤音的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了解吉他的人很难想象它是由一把吉他的独奏来完成的。它抒发了对历史的无限感慨,让人遥想当年朝歌夜弦、富丽堂皇的场景,已成为如今的“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被誉为“吉他史上肖邦”的西班牙作曲家弗朗西斯科·塔雷加
1986年,阿尔罕布拉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4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

现在的阿尔罕布拉宫已经由遗产保护专业人员进行保护,经过了几百年的努力,现代人才能够有机会看到这个“天方夜谭”般的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