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宣布戒酒的幽默词句有哪些(辛弃疾这首搞笑戒酒词)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4 10:09:46    

这是一首令人解颐的新奇滑稽之作。辛弃疾《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全词通过“我”与杯的问答,风趣而又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辛弃疾对南宋政权的失望与自己政治失意的苦闷。词中大量采取散文句法以适应表现内容的需要,此即以文为词。与原有调式不同,又大量熔铸经、史、子、集的用语,从而丰富了词意的表现,在词的创作上也有其独到之处。

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①

bēi rǔ lái qián

杯 汝 ②来 前 !

lǎo zi jīn zhāo

老 子 今 朝 ,

diǎn jiǎn xíng hái

点 检 形 骸 ③ 。

shèn cháng nián bào kě

甚 长 年 抱 渴 ,

yān rú jiāo fǔ

咽 如 焦 釜④ ;

yú jīn xǐ shuì

于 今 喜 睡 ,

qì sì bēn léi

气 似 奔 雷⑤ 。

rǔ shuō liú líng

汝 说 刘 伶 ,

gǔ jīn dá zhě

古 今 达 者 ,

zuì hòu hé fáng sǐ biàn mái

醉 后 何 妨 死 便 埋 ⑥ 。

hún rú cǐ

浑 如 此⑦ ,

tàn rǔ yú zhī jǐ

叹 汝 于 知 己

zhēn shǎo ēn zāi

真 少 恩 哉 !

gèng píng gē wǔ wéi méi

更 凭 歌 舞 为 媒⑧ 。

suàn hé zuò rén jiān zhèn dú cāi

算 合 作 ⑨ 人 间 鸩 毒 猜 。

kuàng yuàn wú xiǎo dà

况 怨 无 小 大 ,

shēng yú suǒ ài

生 于 所 爱 ;

wù wú měi è

物 无 美 恶 ,

guò zé wéi zāi

过 则 为 灾 。

yǔ rǔ chéng yán

与 汝 成 言 ⑩ ,

wù liú jí tuì

勿 留 亟 ⑪退 ,

wú lì yóu néng sì rǔ bēi

吾 力 犹 能 肆⑫ 汝 杯 。

bēi zài bài

杯 再 拜 ⑬ ,

dào huī zhī jí qù

道 麾 ⑭ 之 即 去 ,

zhāo zé xū lái

招 则 须 来 。

(辛弃疾)

注释:

①止酒:戒酒。

②汝:你,此指酒杯。

③点检形骸:检查身体。

④焦釜:烧糊的锅。

⑤气似奔雷:鼾声如雷。

⑥“汝说”句:《晋书·刘伶传》记载:“(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

⑦浑如此:竟然如此。

⑧为媒:作为媒引,诱人饮酒。

⑨算合作:算起来应该看作。鸩毒:用鸩鸟羽毛制成的剧毒,溶入酒中,饮之立死。古时常以鸩酒杀人。

⑩成言:说定,约定。

⑪亟:急,快。

⑫肆:原指处死后陈尸示众。这里指砸碎酒杯。

⑬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后拜两次。

⑭麾:同“挥”。

译文:

杯子,你过来,老子我今朝要检查一下自己的身体了!这么多年里,我嗜酒如渴,咽喉因为长年喝酒就像那焦煳的锅底;到现在只喜欢睡觉,睡起觉来鼾声很大,鼻息就如那奔雷一样。(这都是你的罪责啊!)你说:“刘伶,是古今一致称道的最达观的人,醉了怎么样,死了就埋吗!”竟然如此,我一直把你视为知已,你也太少恩情了!再加上歌舞作为媒介,与你的合作,就像是在饮鸩止渴啊!更何况怨恨无论是大还是小,都是因为爱才产生的;事物本身也无所谓美恶好坏,人们对它们的嗜好超过了一定的度都将成为灾难。我与你可说定了,你不要留下,赶快离去!我的力量还能够赶走你。杯子却拜了两拜,又说:“赶我走,我就走,招呼我的时候,我一定还来!”

赏析:

辛词向来以其风格多变著称。此首幽默诙谐的戒酒词就是突出的一例。读词仿佛在欣赏一出喜剧,借人与杯之对话,巧妙地将杯人格化,成功塑造了聪明狡狯的“杯”的形象。它善于揣摩主人的心理,能应对,知进退。面对主人盛怒抱怨时,它巧作辩白,化严重为轻松,使主人不得不叹之为“知己”。当主人戒酒决心已定,“与汝成言”,斥之“勿留亟退”时,它只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其机智幽默让人大为叹服。而主人的形象与杯相映成趣,他戒酒,只为饮酒过度,而如此嗜酒自然是因为长期的壮志不展,积愤难平。他的性情不免暴躁,态度也前后不一,虽气势甚盛,到头来却不免被“杯”小小捉弄一番。词调生动活泼,于风趣滑稽的言辞中隐隐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失意与苦闷。辛稼轩真可谓“曲径通幽”的高手,以游戏玩耍之笔写仕途失意之苦,真巧妙之极,独特之极也。

陈桥生说:“辛弃疾是典型的‘酒圣诗豪’。据统计,辛词中与酒有关的有347首,占辛词总数的55%”“在两宋词人中可谓第一人。”(参见《诗酒风流》,华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73页)

相关阅读: